中新网南京2月7日电 题:(抗击新冠肺炎)武汉病房重症科医生的“十二时辰”:“无声”中向“最危险病人”竖大拇指
记者 朱晓颖
坐下,打开手机,未读信息、未接来电一拥而入。7日,已连续在武汉的重症病房奋战数个昼夜的江苏医生莫敏,终于有了短暂的调休时间查看手机。当日,记者打通了他的电话。35分钟的电话采访中,莫敏回顾了营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日日夜夜。
莫敏是江苏省第三批援湖北医疗队医疗组副组长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,此次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,奉命救治“最危险的病人”。
中法新城院区位于武汉市郊,处于蔡甸区新天大道上,距火神山医院仅5公里。抵达这里的次日,莫敏和同事们就进入了“火线”战斗状态。
ICU病房是由普通病房紧急改造的。“空空如也的病房转眼间满满当当,24小时内33张床位很快就收满了。”他说。
如果说之前的集中收治阵脚还有些忙乱,近些天,很多事都渐渐理顺。
莫敏其中的一个当班是从5日傍晚5点,到6日凌晨1点。
5日下午4点,他从驻地抵达医院。穿手术衣、防护服,戴上口罩、护目镜、面屏、防护帽,扎起三、四层的手套、鞋套,和同伴相互检查“战衣”是否有漏洞,要花费近1个小时。
下午5点,他走进隔离病区ICU病房,里面有七、八个医生。夜班非常忙碌。8小时内,ICU收了11个重病患者。“这个病人刚收进来,病情刚稳定,那边门又被推开,告知‘又一例’。”
患者病情变化很快。救治重疾就像在和死神抢人,和时间赛跑。交流最新病情、治疗情况,展开评估、制定方案、处理救治、关注体征、追踪数据、疗效评估,再优化新一轮方案、直到病情稍稍稳定……不知不觉做下来,莫敏感觉有点虚脱。
“这时我会休息一下:在不脱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,在病房里站定,原地休息。”
一位病人突现呼吸衰竭。由于病人的呼吸道出现问题,呼吸支持的操作尝试了两次,没有成功。
“加氧”,“再加氧”!几个医生协同着,手术台上紧张氛围似乎“凝结成块”。近半个小时,患者病情终于稳住。
说到5日晚的这一幕,莫敏舒出一口气,“半点疏忽或松懈,病人很可能就没了”。
并肩“抢回”了这个病人的几位医生紧紧握手。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大家咬牙坚持,应对术中各种突发情况和风险直到病人稳定,太不容易。”
6日凌晨1点,莫敏盘点好11个病人资料。医院又调来2台呼吸机、2台无创设备增持。下班时,当班8个医生为当天的“告捷”留下合影。
“加长版”工作成为ICU的常态。病房中,莫敏通常待五、六个小时,4人轮岗。期间不能吃饭、喝水、上厕所。很多医护人员不得不穿着尿不湿在工作。从出发到返回驻地,中间间隔了十四五个小时。
不少患者依靠呼吸支持,无法说话。他们在清醒时能看到的,是浑身上下只露出眼睛“缝儿”、防护服胸前和背后写着地区、姓名的一个个“防护人”。
遇到病人配合地好,莫敏会竖起大拇指,意思鼓励“做得不错”。他告诉记者,无声的对视中,他在心中默念:“你将生命托付于我,我定会尽全力”。
虽身经百战,团队成员言谈中,也曾流露担忧:这次病毒传染性高,加之高强度连轴转带来疲惫,悄无声息的病毒会否无孔不入?
莫敏就给大家打气:相信科学积累、专业知识,不留死角做好防护,用平和乐观的心态迎战,被感染的风险其实很小。来则战,战必胜!
当记者提到“明天就是元宵节了”,他突然打断、反应过来。
“是吗?我都不记得了。我们这里只算7日、8日,统计病例,也没有星期几的概念。”
想到疫情之下、远在他乡的特殊元宵节,他顿了一下说,“家里总体上都支持我。‘小家’之外,‘大家’都平平安安的,能够团圆,是我们最大的愿望。”
“明天继续战斗”,他在微信上回复着远方亲友的信息,并将在元宵节的清晨再一次从驻地出发、上岗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