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我养牛,明天牛养我”——一个大石山区贫困县的特色“牛”产业
新华社南宁12月2日电(记者胡正航)南国冬季,天气渐凉,广西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大山中云雾缭绕。在山脚下的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,南岭村村委会副主任劳绍般刚送走一位前来挑选肉牛的商人。
2014年,劳绍般试着养了五六头肉牛,挣了4万多元。“没想到这么赚钱,这一下让我尝到了养牛的甜头,身边的村民羡慕不已。”劳绍般说。
劳绍般的家乡天等县地处大石山区,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当地一直有饲养耕牛的习惯。“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一起富起来?”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劳绍般一直想发挥自己养牛的优势。2016年,他发起成立了驮堪乡犇犇养殖专业合作社,吸纳黄克锋等12户贫困户以小额扶持信贷资金购牛加入,免费提供养殖场供大家养牛,并教授选牛、育牛、防疫等方面的经验技巧。
劳绍般说,通过合作社的模式提供担保,贫困户的小额贷款容易得到审批,利用这些资金购买4—5头杂交肉牛,平均每头每年可以获利4000元左右,“再加上教会大家购买相关保险,牛生病、死亡有保险公司赔付,基本不会赔钱。”
脱贫户黄克锋如今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。他“出师”后,按照合作社模式在自家空地上建设起肉牛养殖小区,带动黄克雄、黄恩会两户贫困户进行养殖,实现了从“单打式”向“融合式”养殖的转变。
养殖小区的建立,不仅让贫困户有了养牛脱贫的底气,生态化的集中养殖模式也为乡村治理探索了新思路。记者来到群山环抱的天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这里饲养有两百余头肉牛,却嗅不到牛粪的难闻气味。
驮堪乡副乡长黄尔明说,以前大家把牛分散养在自己家中,不论是牛圈还是村里的路面,牛粪遍布臭气熏天。“现在我们在村子外边选址,把牛集中起来,再使用发酵过的牧草、玉米等植物喂养,排出的牛粪气味低、呈沙土状,一年铲两次就行,还能当作肥料,村里的环境变好了不少。”
目前,有46户贫困户以入股的方式把牛寄养在天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3年内每户每年可分红1040元。黄尔明说:“我们掌握了青贮玉米整株使用的科学喂养技术,村民们改种青贮玉米后每亩收入1300元,比以前种植普通玉米每亩提高600元,一年还能多收一次,且省去了剥、晒等劳动成本,大家的脱贫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。”
天等县充分依托资源优势,把养牛业作为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,积极引进肉牛龙头企业,大力培育养殖小区,重点扶持养殖大户,带动贫困户参与养牛。如今,驮堪乡的养牛业,已从“星星之火”,发展成“燎原之势”,在天等县形成良种化、规模化、生态化、多样化的成熟产业。
天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是天等县肉牛养殖党群致富孵化培训基地,目前已经举办了4次培训,邀请各乡镇的养牛能人、县农业局的专家等传授经验。黄尔明形象地将前来培训的村民、干部称为“火种”——他们经过培训掌握了技术,回到各自村屯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。
天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2019年上半年,天等县建成牛养殖小区(场)73个,其中54个分布在18个贫困村,规模达50头以上的养牛小区有15个,100头以上的养牛小区有6个。
“今天我养牛,明天牛养我。”在这个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贫困山区,肉牛养殖产业红红火火,贫困户正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奋力奔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