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时尚网 收藏西安时尚网
你现在的位置 > > 首页 >> >> 文化艺术 >> 文化遗产

听“大内总管”说:我在故宫守文物

作者:Admin  来源:本站整理  发布时间:2019-03-20 03:20:46

  听“大内总管”说:我在故宫守文物


主讲人:梁金生 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、博物馆专家

  用智慧与美为未来赋能

  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摘编  合作电话:025-58681282

  故宫是一座文明的灯塔,文物就是开启故宫文明的钥匙。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、博物馆专家——梁金生,人称故宫“大内总管”,他是文物最忠诚的守护者。梁金生在CCTV《开讲啦》节目中说,“每一次对文物的清理都是对历史文化的梳理。”梁金生“入宫”工作39年,而祖上五代人加起来在故宫已经有150多年,见证了故宫1/4的文明史。为了守护住这份中华文明,梁金生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——摸清家底,故宫到底有多少文物?他想要一个一个数清楚。历时7年的时间,梁金生主持完成了故宫最大规模的文物清理活动,让故宫有了建院以来藏品数量上第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数字——1807558件(套)。  

  选自 CCTV-1《开讲啦》公众号,有删节

  主讲嘉宾

  精彩观点

  为什么要守护着呢?就是觉得年轻人想了解我们的民族的历史、民族的文化的时候,有个地方可以来,有东西可以看。不仅仅是守着,还得守好!这是“故宫人”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。

  原来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故宫了,通过整理文物我才发现,我又重新认识了,故宫就像一面镜子,照着过去,也映着未来,它经历了600年的风雨沧桑,它老了!但是你看着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,又觉着这儿充满了活力。故宫的魅力不是它收藏了多少宝贝,而是它的那份厚重的中华文明。

  从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或文物工作者来看,文物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。那么为了故宫这些藏品能够延年益寿,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造成过度地使用,我就提出来了文物的休眠制度。比如说《清明上河图》,类似这样的文物,你这次提用到你下一次提用,这个间隔我给它起名叫“休眠期”。几年呢?三年到五年。

  一家五代人的故宫情缘,经历了古物南迁

  我也不是什么大家,非常平凡的一个普通的小老头,只是因为我在故宫的时间比较长,或许是因为我们家的历史跟故宫的渊源比较深,所以我对故宫的这些事情就了解得多一点。我们家五代在故宫——我的高祖、我的曾祖、我的祖父、我父亲和我。我高祖和曾祖的作品,在故宫档案上有记载的有一百多幅。我的祖父,从皇宫变成博物院,这个过程他经历了。那么我们家,还可以说的一件事呢,就是故宫古物南迁。  

  故宫古物南迁,是日军占领东北以后呢,把战火烧到了山海关,这时候,故宫人员就觉得太危险了,故宫东西应该搬家。当时故宫准备了一年装箱,大概有13000多箱。我爷爷当时就是参加这个南迁的工作。他们第一站到了南京,在南京建了一个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,盖了个库房。在南京待的时间不长,因为1937年,卢沟桥事变发生了,上海的淞沪会战打响了,南京也不保了,要搬到重庆去。当时故宫的文物西迁呢,分了三路,南路、中路和北路。北路就是从南京的浦口坐火车,过徐州、郑州,然后经西安运到宝鸡,从宝鸡翻秦岭穿大巴山,运到了四川峨眉,这条线路就是我爷爷押运的这个路线。  

  途经大半个中国,上百万件文物,无一损失,每件文物都包含了我们的历史、我们的文化,不能让它们流落他乡,大家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,拼了命地保护好国家的东西。我的爷爷护送这批文物躲避战火,转了一圈儿,而我的父亲又把文物安全带回了故宫,我继续地在故宫守护着这些文物。  

  为什么要守护着呢?就是觉得年轻人想了解我们的民族的历史、民族的文化的时候,有个地方可以来,有东西可以看。不仅仅是守着,还得守好!这是“故宫人”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责任。  

  为什么我对故宫有那么深的感情?这个国家的情怀、故宫的情怀、我们家的情怀都集中在这个地方,所以我对故宫是情有独钟。

  历时七年,藏品数量终于有了准确数字

  我是1979年到的故宫博物院,后来1984年,我调到了这个保管部的总保管组。我们提出来对于故宫藏品的清理要摸清家底儿,这个工作我就自己认为是历史地落在我肩上了!因为我对管理人员清楚,谁管理什么我知道,故宫哪些东西、哪些库房应该怎么放,怎么存放这些东西,我也比较熟悉,那么总账又在我手里,这样院里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,让我来负责故宫博物院这次文物清理。从2004年到2010年,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清理。  我们用了7年时间,完成了故宫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清理。让故宫有了建院以来藏品数量上第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数字——1807558件(套)。   

  这么多文物一件件核对,挺难的,不知道翻了多少文件柜和历史档案。但是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故事,比如说清理库房时发现乾隆的诗稿就有三个大箱子。研究发现,乾隆十年之后,每年的写诗数量才逐渐提高,而且乾隆的大量诗作其实是记事体,相当于每天发一两条微博。文物的清理就像跟不同时期的历史对话,更是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的回顾与梳理,留给后人一个清晰的文化脉络。   这次文物清理的报告都是我写的,加起来有十万多字。   

  这十万多字我怎么做出来的?一个手指头敲出来的。我不像你们打字盲打都行,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敲,很费工夫。我要把要做的一些事情都全给他做好了,我不能让后人在清理文物的时候,还碰见我清理文物时那么多的困难。

  在目录上画满红圈,在故宫等待国宝回家

  另外还有一个,在一九二几年的时候,发现了一个纸卷,在清史善后委员会整理的清查故宫物品中,发现一个纸卷,上面是什么呢?是溥仪赏给溥杰的东西,这些东西已经不在故宫了。我每天都要翻几遍,找上面文物的线索。通过收购、拍卖和捐赠的方式,我们也找回来了一些文物,像《出师颂》、《十咏图》等等。我延续了前辈们的做法,每找到一件文物我会在上面画一个圈,每找回一件,就等于找回一段我们的历史。这个目录我也会留给我后面的接班人,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,让他们继续去找回我们国家的东西,直到目录上画满红圈,让所有的国宝都回来。   

  那么除了这些原来故宫的东西我们要征集回来。另外还有一些,社会上人们自觉自愿地捐给故宫的一些文物。比如说像乾隆款的那个冰箱,珐琅冰箱,它里边有屉是放冰的,这个屉上可以存放一些食品,比如说荔枝肉啊、西瓜啦。另外箱子顶上有那个放气孔,里面的冰可以散发出些冷气来,也是一种降温的东西。   

  这个珐琅冰箱呢,原是一个叫陆观虎的收藏的,他是天津的一个老中医。陆观虎他女儿叫陆仪,陆仪的儿子叫潘大卫,说我们要捐一对珐琅冰箱给故宫。当时呢我们就说要给他奖金,那时候社会上刚听说有“万元户”什么的,说就给他们一万块钱。这潘大卫本来坐在椅子上,腾就跳起来了,不行不行,绝对不行,这个就是宫里的东西,我们要物归原主,不能收钱。他们这家人对于文物的感情是很深的。那么捐赠文物的人,我们故宫都要出一个证书,叫捐献证书。捐献证书必须要有人名,他说,最好不写,就写“一个市民”,没有把这事当一个家庭的荣耀。故宫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,所以我就想,最普通的劳动人民都能有这么一种情怀。  

  原来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故宫了,通过整理文物我才发现,我又重新认识了,故宫就像一面镜子,照着过去,也映着未来,它经历了600年的风雨沧桑,它老了!但是你看着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,又觉着这儿充满了活力。故宫的魅力不是它收藏了多少宝贝,而是它的那份厚重的中华文明。   

  为了藏品延年益寿,提出文物“休眠”制度 

  从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或文物工作者来看,文物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。那么为了故宫这些藏品能够延年益寿,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造成过度地使用,我就提出来了文物的休眠制度。比如说《清明上河图》,类似这样的文物,你这次提用到你下一次提用,这个间隔我给它起名叫“休眠期”。几年呢?三年到五年。  

  有一次我们跟美国一个博物馆谈展览,他要用我们故宫的《乾隆大阅图》,这幅图刚刚从日本展览回来,我就没同意,对不起,它在休眠,不要“叫醒”它。那人在故宫那院里,溜来溜去,后来跟我们外事处的人说,你们这个梁先生怎么那么“死性”啊,我就觉得什么呢,就更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写在规章制度里。   当年我刚“进宫”的时候31岁,一下子四十年快过去了。你要问我故宫对于我来说是个什么地方?这还真不好说,是单位?是博物院?是家?也许都是。我们家和故宫有着五代人的情缘,其中三代人都守着这些文物。我有时候在想,故宫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呢?不是它里面有多少宝贝,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,让我们的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,这就是我的愿望!  

  在2008年我60岁要退休的时候,我们院长跟我谈嘛,就认定要退休了,谈一次话,开玩笑地说你可不能走,什么时候把你的骨髓“榨干”了,才能让你走。当然这是句笑话,那也说明了,我也是这个想法,我在这工作了一辈子,我就要把我的后半生完全献给故宫,献给这个我热爱的事业。



  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.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.
热门阅读
Copyright © 2012-2024 fashion.xiandx.Com 西安时尚网. All Rights Reserved .
邮箱:1837655332@qq.com